中醫康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000年以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它是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逐步完善的。中醫康復是在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辨證施治,以最大限度改善和恢復患者功能為目的的一門學科,它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傳統物理療法、以及太極拳、五禽戲、氣功、八段錦等傳統功法等。它不僅是中醫臨床醫學的繼續和發展,而且又有著自己的學科特點,在臨床疾病康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醫康復始終立足功能康復為導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中醫學中"康復"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明確提出功能康復是康復醫學的立足點,康復的對象主要是殘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種功能障礙者。
1、中醫康復傳統康復觀及其療法
中醫康復學具備中醫整體觀念和辯證論兩大特征。整體康復觀強調人體康復的主要途徑是指導和幫助康復對象順應自然,適應社會,使整個機體協調統一,從而達到整體康復。而辨證康復觀認為辨證是決定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康復是辨證的結果。中醫康復學基于中醫理論指導,具有傳統、自然、有效等特點。創造出許多具有中醫特色且療效確切的康復療法,其中的傳統療養康復法、氣功導引功能訓練、飲食藥物康復法、傳統物理康復法、中醫情志心理康復法、針灸按摩康復法、傳統康復護理法等獨具中醫特色,并且效果顯著。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中醫傳統康復對改善和恢復形神功能具有寶貴的價值。
2、中醫康復學理念:“治未病”
防治結合和綜合治療是中醫康復學的重要原則。首先在中醫養生“治未病”原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基礎上提出“防治并重”原則,注重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其次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對不同疾病,采取相應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手段。也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中醫康復學吸收了其中的理論,在康復預防中,“未病先防”可預防病殘的發生,“已病防變”則可通過早期康復診斷和康復治療,以防止病殘的惡化和再次致殘,掌握疾病的主動權。
3、整體康復,全面治療
中醫認為任何一種組織和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臟腑之間、經絡之間、臟腑經絡與肢體之間都存在著生理功能或結構上的多種聯系,人體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在康復過程中,對局部的功能障礙也應從整體出發,采取全面的康復措施。肢體、官竅局部的功能障礙常與人體其他部位甚至全身的臟腑功能狀態有關。
4、綜合康復的治療原則
綜合治療即中醫所講的“雜合以治”,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和完善,創造了許多的治療和養生康復的方法。將這些辦法綜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取得好的療效。中醫康復學治療的對象是殘疾者、老年人、慢性病者等,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好的療效,因此,在康復過程中主張采用綜合治療原則,根據不同病情而應用不同的綜合治療手段,綜合性康復也提倡遵循標本結合、動靜結合、醫療與自療相結合的原則。
5、簡便易行,便于推廣
中醫的許多康復療法都是易于學習和掌握的非藥物療法及自然療法,其特點是療效好,而且價格低廉,便于推廣和應用。不僅可以應用在康復機構,更適合社區康復開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其簡便易行,一般不需要昂貴的醫療設備和復雜的操作技術,可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屬或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康復醫療。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滿足人們健康的需要,中醫康復學亦需不斷發展,向社區康復及基層康復發展,由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轉變。并結合現代醫學研究,使其自身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6、中醫康復學的發展現狀
到目前為止,全國醫療行業的醫師人數約為200萬人,而從事中醫康復醫療的人群約有6萬人,中醫康復相關人才建設略顯不足。
目前中醫康復學的發展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中醫康復學學科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標準化體系和規范的臨床應用方法。
中醫康復服務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中醫康復不論是機構的數量和規模還是服務的能力和質量都顯得不足。臨床上一些地方仍以針灸推拿等臨床治療簡單等同于疾病康復工作,而沒有真正地從功能的角度進行全面系統地評價和干預。
7、中醫康復學未來發展方向
1.加大中醫康復臨床服務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中醫康復服務能力規范化建設;二是大力發展中醫康復治療技術,提高中醫康復有效技術的推薦級別。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中醫康復人才隊伍建設,不僅是中醫藥院校與西醫院校人才培養,還包括在職中醫工作者的康復教育。
3.求同存異:中西醫康復結合是發展方向
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醫學各有利弊,但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創造出更好的診療結果。例如中國傳統的六步法中醫引導術就是整個神經訓導康復體系最核心的技術;近幾年興起的水療技術也融入中醫康復特色,在水療中加入中草藥,并且利用技術來促進藥效;更加常見的就是蠟療、熱療中配合的中藥包……中西醫康復結合是未來康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康復診療模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內容來源:翔宇醫療
參考文獻:
陳立典,充分發揮中醫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J].康復學報,2018,28(2):2-3
李惠蘭,徐基民,盧虎英,劉蘭群,中醫康復教育方法探討[J].北京中醫藥,2012,31(8):637
馮曉東,“中醫康復學專業”建設思考[J].康復學報,2017,27(5):2
李黎,周雍明,中醫康復學概念內涵與外延探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5,39(6):49
車志遠,王啟帆,李和偉[J].中醫康復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2018,24(7) :129
解雪君,彭微,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4):169
何乾超,蔡 倫,黃 永,韋理萍,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趨勢,中醫雜志[J],2012,53(2),95-97.
Copyright ? 2019 佛山市凌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粵)-非經營性—2018—0160]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17265號